第114章 定风波
作者:惊鸿鹊起   农家子改换门楣的奋斗之路最新章节     
    何秀才皱着眉看着李延宁,在场的其他秀才也觉得郑秀才实在太过咄咄逼人。
    窗外正下起了雨,哗啦啦的雨打湿着窗前的翠竹,更显得竹叶苍翠欲滴。
    在气氛凝重之际,李延宁终于有了动作,他抬眸瞥了郑秀才一眼,又优雅地从位子上站起来,拱手对学政、知府以及各位考官们道:
    “各位大人,我刚刚听在座的各位仁兄做的都是诗,不知在下是否可以做一首词?”
    词的风格偏抒情,学政和众官员们都好奇李延宁能做出什么马词来?
    学政爽快道:“准。”
    众人见李延宁走到窗边,望着翠竹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
    郎朗少年音吟诵着这首词,配着滴答滴答的雨声,激荡着众人的心。窗边的少年挺拔的身姿与那被打得越发翠色欲流的竹叶交相辉映,令众人动容不已。
    在场谁人听不出郑秀才是故意为难?
    李延宁却用词来巧妙回应,他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在告诉众人郑秀才的故意为难,对他来说如同这竹林中的风雨声音,他毫不在意,甚至还想放开喉咙边吟唱边从容前行。这是他为人大气。
    郑秀才说自己是骏马疾驰,暗讽他是农家子,他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来回应,他哪怕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装上阵也能胜过那些骑着骏马前行的人,有实力的人对此有什么可怕呢?
    他这是在告诉众人就算他出身农家子,靠才学也胜过各位家境好、年纪比他大的世家子、富商子。这是他有才学的底气。
    最后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就是身披一蓑衣,也能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泰然自若地直面困难,搏击风雨,迎难而上。这是他面对风波和磨难的人生态度。
    李延宁读完,在场的众人静默了许久,不知是谁鼓掌道:“好词。”
    接着顾淮谨和胡鹏程以及其他的秀才都不禁鼓起掌来。
    何秀才激动道:“这首词依事而发,词的意境深远,延宁贤弟心胸阔达,在下佩服!”
    上座的学政细细琢磨着这首词,也开怀大笑起来,称赞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李延宁,你小小年纪竟有这般旷达超逸的胸襟,实在让老夫刮目相看。”
    知府也重复着李延宁的这首词后,捋着胡子赞道:“这首词虽短,读起来却使人耳目一新,细读之下连心胸都舒朗开阔不少,当真是好词啊!”
    考官中也有擅长写词的官员道:“虽说诗和词都是表达心境的载体,你却能将缠绵婉约的词写得这么超凡脱俗,乐观豪气,属实不简单呐!”
    其他考官也毫不吝啬地夸赞这首词写得荡气回肠,夸赞李延宁为人不卑不亢,心胸坦荡,旷达豪气。
    有考官问:“这首词的词名是?”
    李延宁道:“《定风波》。”
    众人一听这词名,不禁笑起来。
    李延宁用一首《定风波》平定郑秀才故意搅起的这场对他不利的风波,当真是聪明绝顶又回击得一针见血。
    大家都夸赞着李延宁,无人在意此时的郑秀才被这首词回击得脸色煞白,他先是一副不可思议的模样,不相信李延宁能当堂做出词来。
    接着听完学政、知府以及众考官对李延宁不绝于耳的称赞后,更加恼羞成怒。他们夸李延宁的话仿佛一条条鞭子抽打在他身上。
    其他几个和郑秀才一唱一和为难李延宁的秀才,已经偃旗息鼓,做起缩头乌龟。
    更有秀才对着他们几人冷哼一声,在场众人的目光让郑秀才如坐针毡,他不禁愤恨地想着:谁知道这首词是不是李延宁早就想好了,就等着现在说!
    气愤和难堪占据了郑秀才的大脑,使他没了理智,他不假思索道:“院案首果然好文采,可词是词,诗是诗,我们还是没有听到院案首现场做诗啊!”
    在场静若闻针,郑秀才梗着脖子瞪着李延宁,大有李延宁做不出诗他誓不罢休之意。
    李延宁很无语,自己到底什么时候得罪了这位郑秀才?非得这么咄咄逼人?既然对方不要脸,那他也不必给脸了。
    李延宁脱口而出一首诗:“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2】。”
    李延宁这首诗写骏马,实际上写的是驾着骏马的我朝将士们,他写马壮,其实是借马喻兵强,“天骄”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用寥寥几个词写出了将士们势如破竹拿下敌人的场面,气势雄浑,展现了我朝将士们的英勇无敌。
    当李延宁念完这首诗后,学政不禁鼓掌大赞道:“好诗!此诗明面上写骏马奔驰,实则暗喻我朝将士之英勇无畏。如此巧妙构思,实乃佳作!”
    知府也道:“从‘弯弓’到‘插羽’,仅仅几个字便描绘出了我华朝将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其气势之雄浑令人震撼。”
    其他考官和众多秀才听闻此诗后,亦纷纷出言称赞,表示认同。
    郑秀才的马诗溜须拍马,李延宁却借马称赞华朝兵强马壮,战士勇武,诗作的立意高低分明。郑秀才的诗被比得一无是处。
    就连一旁的顾淮谨和胡鹏程也不禁露出惊讶之色,他们难以置信地望向李延宁。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竟然能够接连创作出一首词和一首诗有力回击郑秀才,且两首作品均品质上乘,实在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郑秀才此时呆若木鸡地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他竟然做出来了……
    胡鹏程喜笑颜开,宁弟真是太给他们长脸了,他摇着扇子问郑秀才道:“宁弟接连做出两首佳作,郑秀才如何评价?”
    郑秀才面色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刚刚还与郑秀才聊的火热,一起为难李延宁的几个秀才都一副不想与之认识的表情。
    学政问:“此诗何名?”
    李延宁回答道:“《塞下曲》。”
    学政高兴极了,李延宁是他钦点的院案首,现在两首佳作已经证明他慧眼识珠,选贤举能,看以后还有哪个草包敢嚼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