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端午粽子
作者:惊鸿鹊起   农家子改换门楣的奋斗之路最新章节     
    胡万里好不容易挨到散学,立马拉着李延峰就跑。甲班比乙班晚了一点散学,李延宁邀请顾淮谨去品尝肉粽。
    旁边的赵玄之听了,嘲讽地笑道:“上不了台面的东西。”邀请顾家少爷去吃粽子,等着热脸贴冷屁股吧。
    顾淮谨一个冰冷的眼神扫过来,赵玄之当即闭嘴。
    李延宁:“有些人可是连上不了台面的东西都吃不到哦,真可怜。”
    顾淮谨:“走吧,去晚了怕这上不了台面的粽子要被人抢光了。”
    赵玄之气急,恶狠狠地瞪着李延宁。他发现这一年李延宁和顾淮谨走得越来越近,顾淮谨越来越疏远他们。一定是李延宁在顾淮谨面前说了什么!
    粽子在食肆果然很受欢迎,现在和兴食肆不管推出什么新品都有食客买单,他们对和兴食肆的新菜非常有信心。
    上个月的青团还让食客念念不忘,这个月又推出粽子。听说粽子里也有咸蛋黄,买的人更多了。
    李延宁等人过来时,粽子早就卖完了。还有许多没吃到的人催着李青鹤明天多做点,最好多卖几天。
    李延宁领着人进了后院,叶柔端出了特地留给几人的粽子:“饿了吧?快来吃,粽子一直在锅里保温着,温度正合适。”
    “谢谢伯母。”
    “谢谢舅母。”
    “谢谢婶婶。”
    “都别客气,趁热吃,我去给你们端菜。”
    李延宁起身跟过去:“娘,我帮你。”
    今天的菜比较清淡易消化,一盘炒时蔬,一道蒸蛋羹,一道凉拌鸡丝,还有豆腐萝卜汤。
    顾淮谨尝了一口蒸蛋羹,愣神许久,直到李延宁捅了捅他的手臂才回过神来。
    “这么喜欢蒸蛋羹?那你多吃点,我娘做的蒸蛋羹一绝!”
    “确实很好吃。”这味道让他想起了他的娘亲。
    那个温柔如水的女人也会给他做蒸蛋羹,她只会做这一道菜。他吃腻了不吃,她会苦恼地哄着他说娘改天再去学一道……若是她还在,现在应该学会做很多菜了吧。
    胡万里很喜欢咸粽子,尤其喜欢咸蛋黄肉粽,连吃了三个,被胡鹏程制止了:“糯米不好消化,别再吃了,喝点汤。”
    胡万里端起豆腐萝卜汤喝了一大口:“舅母太厉害了,豆腐我天天吃,她做的就是更好吃,怎么吃都不腻。”
    李延宁接话道:“你这话不能当着姑姑的面说,小心她揍你。”
    “我哪有那么傻!”
    “嘿,你就有这么傻,小时候说的还少吗?少挨揍了吗?”李延峰不给情面地拆台。
    “你也说是小时候了,小时候谁没点糗事,你还去掏鸟窝,结果被蜜蜂蛰成猪头,我笑你了吗?”胡万里拆台回去。
    “你皮痒了是吧,谁蛰成了猪头了!要不是你不讲义气自己跑了,我至于吗……”
    两人互相揭老底,李延宁听着乐得不行。
    这两人小时候半斤八两,别看李延峰小时候内向老实话又少,实际上蠢事干得没比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胡万里少。
    顾淮谨吃饭很少说话,奉行食不言寝不语。其他几人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他也认真在听,偶尔还会赞同地点点头,或是弯着嘴角偷笑。
    李延宁觉得这人有意思的很。高冷只是他的保护色,内心却很柔软。
    几人吃完要回县学时,叶柔叫住了顾淮谨,给了他一个锦盒:“这里面是一些粽子还有一碗蒸蛋羹。宁儿说你喜欢,我就又做了一碗,晚上再蒸一下就行。今天糯米吃得多,晚上吃蒸蛋羹好消化。粽子给你奶奶尝个味,老人家别多吃。”
    听着叶柔的叮咛,顾淮谨鼻子微微泛酸道:“谢谢伯母。”
    “不客气。宁儿借了你家不少藏书看,我才该谢谢你。有空来我们家做客,我再给你做些好吃的。”
    “谢谢伯母,有空我一定去拜访。”
    “诶,快去吧,他们在等你。”
    顾淮谨出了食肆,将锦盒交给阿福让他带回顾府。
    他看着李延宁,突然道:“李延宁。”
    “嗯?”
    “你很幸福。”我很羡慕你家庭美满,父母恩爱。
    李延宁笑嘻嘻道:“那是,我可是非常有福气之人,抱紧我大腿,以后有你幸福的。”
    今天食肆做的粽子很快售卖一空。叶柔见食客反馈都很好,决定再多卖几天。
    饭点过后,食客减少,她将特地留下来的两个粽子和一些香酥饼送到后门,那里正等着一个衣着破烂的小乞儿。
    叶柔道:“蒜头快过来,带回去分给弟弟妹妹们吃。”
    叫蒜头的孩子接过食物,真诚地道谢:“谢谢老板娘。”
    自从石头落水之事后,李延宁知道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他虽然无权无势,还扳不倒陶家,但可以给陶家一些教训。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再强盛的家族也会有裂缝,他就不信陶家能固若金汤。所以他一直派人在盯着陶家。
    所派之人就是街上那些容易让人忽略的小乞儿。这些人成了李延宁最初的眼线。
    和兴食肆的生意好,每日没有多少浪费,有剩东西,叶柔和李青鹤都会送给一些可怜的小乞儿。他们一群小孩终日在街上流浪,到处乞讨,到处受欺负,见和兴食肆会给吃的,就经常徘徊在食肆门口。
    叶柔和李青鹤都是心软的人,每次看到这些孩子,就算没有剩菜,也会给些馒头之类的。这些孩子在别处讨不到东西,饿了就会来和兴食肆。
    有熟悉的食客见了还调侃李青鹤养了一群半大的孩子,小心吃垮食肆。李青鹤笑笑道几个孩子能吃多少东西。
    也有食客觉得被小乞儿盯着有些吃不下。小乞儿们听了这话就不敢靠近食肆的正门,怕给食肆添麻烦。李青鹤见这些孩子这么乖巧懂事,便让他们去后门等着。
    李延宁也经常帮李青鹤给小乞儿们送吃的,久而久之,他便认识了这些小孩。这些小乞儿也有头头,是一个叫蒜头的十二岁孩子。蒜头挺有哥哥的责任感,在和兴食肆领了吃的总会带回去给年纪小的弟弟妹妹。
    李延宁见他机灵又有责任感,便与他谈起了“生意”。李延宁提供食物,小乞儿们替他盯着陶家众人,每日给他汇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