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夜访
作者:王萧萧   记录者的密码最新章节     
    1、夜房劳模楼
    立山市是一座劳动模范之城,“劳动湖”也就非常好找。
    劳动湖位于立安市立安区东部中央,被划入到了立安风景自然保护区内。
    湖水内长有大量的水草,平静县幽深。
    岸边周围是一圈灌木丛林,向东望去,连连绵绵长满了大树,漫山遍野的顺山势而去。
    劳动湖南面原来是一片绿地,连同往南的界,都划给了立钢公司,后来又用做了矿业公司科研院所。
    劳模楼就建在这片原有的绿地上。
    劳动楼通体灰色,七层,平顶,上面还竖立了暗红色大字,‘‘劳模楼’’,余辉中很是醒目。
    大楼刚刚入住,还在装修。院子里堆着水泥、砂子。
    里面一共四个单元,最东边的单元楼里,有两户人家开着窗户亮着灯,传出‘‘叮、咚''敲打声。
    走进单元楼,顺着声音上到三楼。
    上面是一层两户,没有电梯。右侧间房门开着,白炽灯发出耀眼的光芒。
    见有人来,一位白皙、削瘦,带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走来。
    工作服上绣着一排红字‘‘矿业公司’’,电线还在手上。
    ''搬新家,装修呢啊!”
    “是啊,是啊。这么刚领到钥匙,先准备着,把线弄划。”
    “这房子不错啊,你这房子有多大面积?”王萧萧和俊锋几乎同时问道。”
    “我这个来讲,是152平。三室两厅两卫。一层两家,都是一样。”分到了新房子高兴劲,让房主没有多想什么,也没有问二人的来处。
    “你这房子是按照劳模分的。还是按照处长级别的。”二位没有任何空档的直奔主题问道。
    “对,就是正处级。我这个楼上来讲,有一个是技校的副校长。我楼下姓赵,是第七选矿厂的一把手,对门姓高,是生活服务公司的副经理,都是正处级。我呢,是资产管理处的,也是正处级。”
    “来的时候看楼上立着牌子,写着劳模楼。最早说这楼是给劳模建的,楼里除了处级领导,有多少劳模。”
    分到新房的兴奋,来人说话比较婉转,房子的主人并没有多想什么。
    “原来说是要给劳模的。但是,现在房改了,搬新楼得交两万多,没有钱,所以就没分。”
    两万多块钱,在二十一世纪初始,对于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劳模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在象立山这样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就更难了。
    主人的热情和直接,让第一天的采访特别的顺利。一切的一切都得到了证实。
    立山矿业公司,确实盖家属楼了。确实是在风景区内盖家属楼了。
    大楼确实入住了,而且钥匙已经拿到了,而且正在装修。
    大楼也确实是劳模楼,在单位内部是,在社会上也是,“劳模楼”的牌子就竖立在新大楼上。
    采访对象,是矿业公司的一位处长。而且上下左右,全是处级干部,有名有姓,有具体的单位和部门。
    整个楼里,面积一百四十平方到一百六十平方,三室两厅两卫,在这个时候绝对是高档住宅。
    房子不仅盖了,还分了,并且一步到位的直接参加了房改,成为了个人的房产。
    。。。
    2、走进工人村
    从劳模楼出来,时间还早,余晖还在。三人一合计,前去“a先生”提供的工人新村线索的地儿去看看。
    立钢的工人村、工人新村很多。
    十几万人的企业,建国以来就全国数一数二。
    十几万名职工。
    那个时候,上上下下,从领导到一线工人,在企业响响号召,大炼钢铁,个个是劳动能手。
    回到家里,个个又影响号召,个个是“生产标兵”,家家户户的,哪家都有五、六个孩子的光景。
    孩子多了,家属也就多了。本来十几万人的企业,就有了三、四十万的人口。
    三、四十万的人口,立钢公司,说是企业,更是一个城市,你市里有的,立钢都有。
    三十四万的人口就业怎么消化,于是就有了自己的公安、医院、消防、学校、幼儿园,加上大集体、小集体、三小一道企业,五花八门。
    就业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子女长大了,结婚生孩子的事。
    干部与干部之间,工人与工人之间,总厂与下属企业之间、师傅与师傅之间,师傅与徒弟之间,下属企业与下属企业之间,你拉媒,我介绍的。
    那时候提倡晚婚,到了时候,一个不剩的都娶了,都嫁了。
    嫁过去之后,白天忙得、累得要死,回到家中,窝棚大小的地方。有的甚至是二、三代人挤在一个房子里。
    但生孩子的事儿,却一点不受影响。
    粗茶淡饭、思想单纯,一门心思的把工作做好,把日子过好。不知道是哪一个环节的作用,孩子多是一顺水接二连三的,五、六个就有了。
    孩子多了,生活水平明显下降,但是好养,一个拉扯一个。女人家中做饭,只有最小的那个拉着娘的衣角。饭好了些,麻溜的填嘴里一口,算是特殊照顾了。
    其它的孩子,在老大的带领下,不知没影哪去了。到了饭 口一准的回来。
    当时的收入不高。工资发了,除了息留些压箱底钱,都交给家里的父母,分开过的很少。、大家在一起,既可以节省些费用,又不用费心着惦记做饭。
    一家子的吃喝全压在了年纪稍大一些的父母身上,自然不够。好在那个时候各单位都有互助会。工资开了,第一件事先把互助会的钱还上。余下的,紧着些花。到了下半月,钱没了,再去互助会借。
    年纪轻轻的,有家有孩子了,除了结婚后,没有房子,家分不开。再就是一心的用在了厂子里。当父母的也不时的叮嘱着,多在厂子里做些事。
    到了年底底,能拿到厂子标兵,已经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了。
    回到家里特意的镶在镜框框里,挂在墙上。
    立山钢铁厂是出了名的出劳模的单位,而且是全国的劳模。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劳模更是像钢水一样,火花四射的涌现。
    各个年代的省劳模、市劳模更是数不胜数。
    当时劳模多是从生产一线产生的。
    五、六十年代的劳模,到了21世纪时候,也多是六十奔七十往上了,一身的荣耀,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工人家庭的子女,结婚的对象,也多是工人家庭。
    老工人、老劳模们退休了,一家只有一个子女能够接班,进入正式的国营企业,能考上学的少之又少,其余子女的就只能安排到集体企业了。
    后来经济搞活,一些集体企业纷纷减员、或者直接倒闭,或者经济独立核算。工人家庭子女没有那么多想法和灵份,一下子又成了父母们的负担。
    “2万块钱,劳模们拿不出来,也确实拿不出来。”车上,三人边聊,边问着道。
    和劳模楼比起来,工人新村偏远些,离开了立山市中心城区。
    路上车少,一条道,到了市区边,一条两侧三米多高挡土墙的排水沟,流着污水。排水沟北侧就是工人新村。
    工人新村面积看大,楼挨着楼,望不到边头。
    根据提供的线索,这个小区是1980年前后建成的。现在仍然住着三位国家级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