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何必如此针锋相对?
作者:小康7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最新章节     
    万景澄望着记笔记的太子,心中疑惑,
    难道自己言辞太过精彩?
    太子竟做起笔记?
    不过,太子望向自己的眼神,似乎充满敌意。
    仿佛他已把自己视为敌人。
    朱厚照写罢,手持小本,未合上,有意让一直窥视的万景澄看见。
    万景澄看到字迹,心中苦涩。
    威胁,赤裸裸的威胁。
    自己已被列入太子的黑名单了。
    正值壮年的万景澄,仕途尚长。
    明朝帝王平均寿命不长,他自认为能成为三朝元老。
    如今却被未来君主记恨,绝非吉兆。
    若太子当面与自己争执,或许还能赢得不畏强权的声誉。
    然而太子并未直接对抗,
    而是明示:我记仇,此刻奈何不了你,日后必清算。
    这是君子所为?
    太子此举,毫无武德!
    常言道,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万景澄反复权衡,觉得不宜过分得罪太子。
    于是,他转变论调,不再激烈,也不再针对太子,仅讨论报社之事。
    万景澄在末尾还特意赞扬了太子,声称之前的批评都是出于对太子的期望,预言太子将来必成大器。
    奏事结束,他巧妙地向太子传递了一个友好的眼神。
    朱厚照看到,轻蔑地哼了一声,以此回应万景澄的示好。
    万景澄心中懊悔,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然而黄丰年已被拒之门外,总不能让户部尚书韩文亲自出面吧。
    李东阳对此哑然失笑,太子的策略虽狡猾,却的确让万景澄投鼠忌器,变得谨言慎行。
    太子的身份被巧妙地利用了,只是略显无礼。
    韩文对万景澄的表现颇为不满,原本指望他能强势对抗,无论指责太子还是讨论报馆归属,都应立场坚定,为何后来却软化了态度?当万景澄回到文官行列时,他感到了韩文的不悦目光。
    万景澄尴尬不已,但他已决定,往后涉及太子的事,尽量避而不谈。
    这时,文官队列中传来一声咳嗽,礼部侍郎孟立群站出来奏事。
    礼部主管国家礼仪、教育、考试和外交,地位高贵,但在唇枪舌剑上略逊一筹。
    礼部侍郎通常是四品官员,按理不应率先发言。
    但仪制司主事未到,其他人又缺乏战斗力,孟立群这位礼部的辩论高手只好挺身而出。
    朱厚照的记事本上又添了孟立群的名字。
    你叫孟立群,我记住了。
    朱厚照盯着滔滔不绝的孟立群,投以冷冽的目光,但孟立群身为四品官员,毫不畏惧。
    他在朝堂上继续慷慨陈词,激情洋溢。
    见孟立群不予理睬,朱厚照低声嘀咕:“哼,什么礼部侍郎,回去好好打理你的百花楼吧。
    ”
    朱厚照虽声音低微,周围的人却听得真切。
    萧敬主持朝会,听到太子的评论,强忍笑意。
    百花楼与孟立群的关系,正是昨日萧敬告诉太子的。
    孟立群闻言,险些气得吐血。
    何时百花楼成了我家的了?
    我只是给予它庇护,朝廷官员哪个没为类似的生意提供保护伞?这是默认的规则,怎能公开提及?破坏规矩的人必将受到群起而攻,今后如何在朝中立足?太子可以随口乱说吗?
    太子的确口无遮拦,毕竟他无需为官,你能拿他怎样?弘治帝仅此一子,就算想换太子也无从谈起。
    孟立群听到朱厚照的言论,语气明显减弱了几分。
    李东阳在一旁洞察秋毫,深知揭示潜规则的言辞由谁说出都不适宜,
    大臣若提及,恐遭同僚排斥。
    皇上一旦开口,便是与群臣形成对立。
    今日为此事追责官员,其他大臣必定心生疑虑,自顾不暇。
    太子发言则无妨,毕竟年少轻狂,与太子计较反显己方不通情理。
    孟立群勉强完成奏事,退回到队列中,总觉得其他官员的目光有些异样。
    他深感委屈,自己仅是庇护百花楼,从未涉足其中。
    好吧,或许每月偶尔造访一两次……
    刑部尚书闵珪素来擅长断案,阅过户部和礼部的奏折后,预感到今日局面不乐观。
    刑部原本就处于下风,今日太子阵营准备充分,甚至动用了非常手段,显然志在必得报纸发行局。
    罢了,罢了,不再与他们争斗。
    闵珪示意刑部副郎崔侗上阵。
    崔侗并不擅长舌战。
    得到闵珪暗示,崔侗明白尚书已决定放弃争取,他只需走过场。
    他的陈述温和而直接,未对太子进行暗讽。
    寥寥数语便结束了奏事,简洁快速且缺乏力度。
    刑部首领既然打算退让,他何必硬拼。
    朱厚照已准备好笔和笔记本,
    察觉崔侗并未诋毁自己,言语也并无不妥之处。
    于是,他没有记下崔侗的名字。
    我朱厚照还是公正的,他在心中默默地自我肯定。
    随后,刑部实质上退出了竞争。
    户部和礼部相继派出代表对决,
    朱厚照的笔记本上又添了几个人名。
    朝堂上,户部和礼部各执一词,引经据典,极力主张报纸发行局应归各自管辖。
    僵持不下之际,他们将问题抛给弘治,请求裁决。
    弘治听罢,审视良久,
    终于发问:“太子有何见解?”
    朱厚照上前回应:“父皇,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不设立报纸出版局?”
    朝堂上的官员们不悦了,
    争论这么久,你说不设立?
    开玩笑吗?
    官员们开始私下议论,或许是太子认为无法保住报纸出版局,干脆选择逃避。
    萧敬见状,大声喝令:“肃静!”
    群臣这才闭口,以免在丹墀前失言。
    户部尚书韩文出列发言:“陛下,微臣以为报纸有益国家,人民,设立报纸出版局势在必行。
    ”
    礼部尚书张升也表示赞同。
    弘治回应:“二位卿家所言极是,报纸应当继续推广,太子的提议不予采纳。
    ”
    朱照煌略带苦笑地说:“那就设立吧,关于报纸的监督权,儿臣建议由宫廷来掌管。
    ”
    张耀和韩文交换了一个眼神,控制报纸发行的权利必须掌握在他们手中,若再争取监督权,无论是太子还是弘治都不会答应。
    两人都表示赞同。
    现在关键在于谁能夺得报纸发行的主导权,这才是真正的较量。
    掌握了这个权力,就意味着能决定报纸上的内容,谁的文章得以发表,谁就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张耀和韩文都在暗自琢磨如何夺取这份权力。
    此刻,身份尊卑已抛诸脑后,
    礼部和户部的两位重臣亲自上阵,互不相让。
    争执正酣时,太子慢悠悠地插话:
    “报纸出版局既无品级也无地位,你们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