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恩准杨妃出宫吊唁
作者:夜雨听荷   穿书不可怕,凭自己改掉炮灰命最新章节     
    杨氏细细打量了翁晓晓一番,暗暗叹惜儿子没那缘分,“朔儿好福气,这样的人才是能跟他顶起国公府门户的贤内助。”
    翁晓晓不好回话,只略带羞涩地又行了一礼。
    “妹妹过誉了。”一旁的郑榕接过了话题。
    “大嫂,这两天过来的人少不了,还得辛苦东西两院的嫂子们多帮衬些,您出面招呼一声,她们定然愿意效劳的。”
    能招待顶级命妇的,自然得是国公府的老夫人郑榕。东西两院这些族亲的官职都不高,平日里跟官眷接触的机会不多,难得有露脸的场合,她们自然不会推辞。
    不管是喜事还是白事,人多的地方就是社交场合。
    郑榕点点头,“我知道了。”
    “您平时不怎么接触庶务,我也是多嘴说两句,大嫂不嫌我讨嫌便好。”
    郑榕拍拍杨氏的胳膊,“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见外了。”
    “现在没什么外人在,我带着翁曦先去见见本家人。”
    “是该如此,人家姑娘本可以不来的,来了便是一份心意,外人咱不必理会,自家人还是要明白的。”杨氏看向翁晓晓,“二嫂不舒服,等下就辛苦姑娘去照顾一下吧。”
    “多谢林夫人。”翁晓晓感激地道谢,这样既全了她的孝心,又不至于被外人刁难。
    “妹妹这当家主母当真是运筹帷幄,有机会多教教翁曦。”
    杨氏笑着应下,国公府是她娘家,是她背后的靠山,正如大嫂所言,不该猖狂却也没必要隐忍。你以和为贵,别人却得寸进尺,所以趁机寻了个错处,强硬地把封姨娘送去了庄子上,免得这绵里针给宋婵那无脑的出谋划策,搅得家宅不宁。
    家里少了碍眼的人,心情都舒畅了不少。只是高兴了没两天,亲爹亲哥哥就传来了噩耗。
    ......
    “卫国公府的丧礼如何?”皇帝喝口茶,才抬眼看了看李盛。
    “回禀陛下,丧礼事宜都是礼部的陈大人在操持,杨家人没多提任何要求。”
    皇帝面色平静,无波无澜,“杨将军呢?”
    “老国公战败还被追封一事,杨将军对陛下感激涕零,说等除了重孝再来叩谢天恩。”
    “在战场上跟姓顾的来往,他有何解释?”
    来往?
    这词有些吓人。
    李盛抬袖子擦了擦根本就不存在的汗水,“回陛下,奴才旁敲侧击地问起了怎么迎回的老国公,杨将军坦言说是顾先生送回的,接着杨将军还说已结不共戴天之仇,他只有死战到底的决心。”
    皇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杨家人,不错!这样吧,朕再给杨妃个恩典,准她出宫吊唁。”
    李盛很有些意外,但跪下领旨半分没耽搁。
    他十岁便到了皇帝身旁,一直服侍在侧,可以说是最了解皇帝性情的人,也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
    杨琳一身缟素未施半点粉黛,祖父、父亲的尸骨已回家,她却不能去跟前哭上一哭,就连在自己宫里,也不敢大肆悲伤。
    “娘娘,李公公来了,请您去接旨呢。”
    杨琳点点头,示意自己知晓了,拿帕子擦了擦脸上的泪痕。
    “陛下口谕,恩准良妃娘娘杨氏回国公府吊唁。”
    杨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是身旁的嬷嬷提醒,才赶紧磕头谢恩。
    嬷嬷拿出个大荷包塞给了李盛,连连道谢。
    掂了掂荷包,这份量让李盛也愿意送几句好话,“娘娘深得圣心,如此恩典当真是头一份了。”
    “皇上的恩德,妾身铭感五内。”
    皇家的任何决策都是因为利益,无关其他,却偏偏还要做出一副高姿态,这是杨琳最不喜欢的地方,但也只能跟着敷衍。
    “老奴告退,还得去一趟国公府呢。”这位娘娘有如此显赫的家世,却从不争宠,只在太后跟前尽孝,是个明白人。
    有杨家在,不争也会受宠,但归根结底只是受宠,没有爱。
    等李盛走远,杨琳才趴到奶娘身上低声哭泣起来,“嬷嬷,能回家了,咱能回家了......”
    张嬷嬷跟着抹起眼泪,却也没忘记让两个大丫头出去守着。这皇家富贵有什么好的,她们都憋屈坏了。
    “能回家是好事,姑娘,咱不哭了。”
    杨琳发泄完这点情绪,也缓了过来,“嬷嬷,你领着她们快去收拾收拾。给晓晓做的衣服记着包起来,那几方好墨是送给弟弟们的,只是堂兄那里倒不知道送些什么了。”
    “您想着未来国公夫人就足够了,其余的赏赐我看着装一些便是。”张嬷嬷笑着说道。
    说是回家,其实也就在家能待上个把时辰。明日一早先去跟太后、皇后请辞,才能坐上仪仗出宫。
    ......
    “婶婶,刚才宫里又来了旨意,皇上恩准杨姐姐回来吊唁呢。”
    谢氏有气无力地躺在榻上,眼神空洞洞的,突然听翁晓晓这么说,一时还有点没反应过来,“你说谁来吊唁?”
    “杨琳杨姐姐。”
    “琳儿能回来?”谢氏噌地坐了起来。
    “是,宫里已经传了旨意。”翁晓晓赶紧过来扶住谢氏,生怕她再突然倒下去。
    “回来好,好,”可说完又哭了起来,“几年了,我闺女还是头一次回家呢。”
    “接驾的事情是谁在安排?”习惯了操心,谢氏很快就想到了最重要的问题。
    “前院有礼部的大人们在,后边是夫人、林夫人以及东西两院的族亲们操持。府中平时都是婶婶在打理,她们乍手乍脚的,难免有疏漏,若是婶婶能帮一把就最好了。也不用您多费心,只给补充补充意见便是。”
    人之所以会倒下,多数是因为突然受到了重大打击,没了精神支柱。甭管做点什么,只要能提提精神就值得一试。
    翁晓晓这么提建议,只是希望谢氏振作一点,免得杨琳加倍伤心。
    “大嫂她们能管好,不用我来补充什么,谁家办事能十全十美的,不出大差错就可以了。我得起来给琳儿准备些她喜欢的吃食才是,这个谁也替不了。”
    翁晓晓暗自笑笑,她倒是低估了一颗母亲的心,女子柔弱,为母则刚,半点不假。
    “那我正好跟着婶婶学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