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是江南巨富,家产不知多少,娶了沈家的女儿以后,卢家很长一段时间使银子更大方了。据说沈昌的家产当时一大半给了他们卢家,另外一小半才是嫁妆。
因为银子的缘故,沈氏嫁进来的那头几年,她婆母甚至还帮着在外头给她塑造一个好名声。胖,可见当时卢家确实是满意的。
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卢兆之仕途越来越好,家中门生和晚辈也慢慢起来了,银钱也花了大半,沈氏这个媳妇他们就觉得有些碍眼,家世不显,只是最末流的商人。
但因为沈氏已然生了一儿一女,所以卢家倒也没想太多。
若是按这种情况正常发展,沈氏等再过几年孩子大了,随着儿女各自嫁娶,她也是卢家的老夫人,也算在沈家有了一席之地,可以好好安度晚年。
可惜公主和离,卢家突然有了尚公主的机会,沈家独女的身份自然没有昭月公主这个身份好,卢家也想更进一步,若是往后太子继位,他们也算跟着得到升天。
思来想去,沈氏就遭了殃。
至于为什么明明有旁的嫡子,却偏偏选了卢兆之。对于皇后她们来说,卢兆之是嫡支,还是卢家这一辈看起来最有出息的人,她自然要最好的。
而且关于男子停妻再娶,尤其是尚公主,历朝历代也不是没有过。
卢兆之能不能狠下心不顾脸面和离,这还能更好的证明卢家的决心。
对于卢家来说,他们知道皇后的想法,干脆更狠毒一些,将沈氏以莫须有的重病弄死,为的就是将太子与他们绑定更深,也让皇后再无反悔的机会。
往后只要太子登基,谁还能想到这些,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说的简单点,就是两方都是饿狼,都想从对方身上撕下一口肉来,但是没有预料到,双方都是狠角色,不愿意妥协半步。只是可惜,两方势力角逐,牺牲的都是女子。
玉珠被这些弯弯绕绕整得头昏,她也不懂这些,她只会以女子的身份去看待这件事。
现在女子生存本就艰难,和离也难,许多人成婚后,既要温柔小意伺候着夫君,也要孝敬公婆,有些府上规矩多一些的,还有每日去站规矩伺候婆母。
连带着妯娌和亲戚都得事事周全,不然就被背后说嘴,没有一件省心的事,更别提卢家这种大家族,繁文缛节,妯娌亲戚不知多少。
而且卢兆之还是有过夫人的,玉珠无法想象,昭月那样骄傲的人竟然会妥协。
玉珠见过卢家的老夫人,她面容和蔼,但笑意不达眼底,看人的目光带着几分审视和打量,看着就是那种厉害人物。玉珠不知道怎么形容,但她真心觉得这不是个好招惹的,昭月这一步走错了。
李家人口简单,李老夫人和李珣的母亲侯夫人相处后就知道,并不是会苛责媳妇的人,相反,她们李家的男子常年在外,她们反倒更护着自己的人。
若是昭月能诞下一儿半女,那更是府中人都捧着,他们家子嗣少。
可卢家,卢兆之都有一儿一女了,更别提卢兆之还有嫡亲的弟弟和几个庶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家庭。
昭月公主之尊就能有用吗?
就如沈家的女儿嫁过去,明明在京城中沈家那个女子名声极好,卢老夫人还经常夸赞,成婚十年,没听说过她有什么问题,甚至玉珠都见过那人,是个笑起来极为温婉的女子。
可是一旦她失去了她们眼中的价值,她就没用,卢家就能狠心逼死她。
昭月嫁给这样的人,真的是昏了头。
若是太子顺利登基,卢家要仰仗昭月还好,若是旁的皇子登基,卢家既然已经做了一次恶人,也不怕再做一次。
昭月自然也知道,只是她已然别无选择。
当初她撑着一口气,一意孤行的要求与李珣和离,为的就是刺激李珣,也想李珣能回转心意。
可是即使她请旨和离,李珣也没说什么,只是回信说自己常年在边关,确实耽误公主。若是昭月真的考虑好了,他也答应。
昭月不知道收到那信时是什么感觉,她呆呆地看了那信半晌,信尾那句“望公主觅得良婿,夫妻琴瑟和鸣。”
只觉得那日的秋风,凉的彻骨。
她这一年多一直犟着不愿意主动给李珣写信,她心里既忐忑,也是盼着李珣能主动些,毕竟他走之前他们闹得那样不愉快。
这事若往小了说,只是夫妻之间闹小矛盾,过段时间也就好了。往大了说,两人相隔千里,李珣都去了镇州快两年,也没一封信过来,唯一的回信还是这样,两人之间缘份尽了。
过了两日,因着昭月身边的嬷嬷宫女都是皇后的人,不知是谁将这事禀告给了皇后。
赵皇后在知晓事情的原委后,知道李珣跟昭月矛盾太大,而且事情无法转圜。就说人家常年在镇州,也没法床头吵架床尾和。
甚至她派人过去暗自说和,利益也无法让李家妥协。
这种情况下,昭月嫁给李珣,就对太子彻底没了好处。毕竟昭月没有孩子,李珣常年在外,李家又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
赵皇后思来想去,就这样,这件事彻底闹大了。
和离并非小事,庆和帝也不同意。
可是赵皇后哭诉着昭月在府中也是守活寡,李家存了别样的心思,看着自己疼宠长大的女儿,庆和帝还是软了心肠。
在他看来,昭月就是一个应该被千娇万宠的公主,她又不参与夺嫡,宠着也无事。
但是赵皇后却不愿意自己女儿明明有公主之尊却不起半分作用,在昭月与李珣和离后,她便将主意打在了京中剩下的世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