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为高力士“献宝”
作者:落叶凋谢   大唐天将军最新章节     
    当李瑄走出兴庆宫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日昳时分。
    高力士亲自将李瑄送出宫禁,一路上,李瑄毕恭毕敬,虚心求教。
    “七郎虽年少,却有成人之美的智慧,左相在这当面都比不上七郎。”
    行走半路,高力士对李瑄高情商夸赞。
    李瑄与李隆基讨论的时候,高力士伴随左右。
    上一个能如此博取李隆基欢心的,是李林甫。
    但李瑄不仅有才华,有勇武,还见多识广。
    再加上宗室的身份,必定会让李隆基喜爱。
    “高翁谬赞,我怎么可以与父亲大人相提并论呢!在我心中,高翁的贤明,古今未有也,必定名垂青史。”
    李瑄依然在发挥他的特长。
    “在文人士大夫眼中,我就是一宦官,他们尊重我,是因为皇帝信任我。等我化为尘土,谁又会去歌颂呢?”
    高力士一向冷静,自少年时期,他就能做到荣辱不惊。
    这也使太子称呼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皆称“阿翁”,驸马们称“爷”。
    特别是那个能打的宦官杨思勖死后,高力士的权势达到顶峰,李隆基经常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
    只有高力士在值班,李隆基才能睡好觉。
    古今哪个宦官有这份殊荣?
    但高力士心中也有顾虑,以前圣人能听进去劝,知错能改。
    但自最后一次从东都洛阳归来后,高力士看着李隆基对劝谏者大发雷霆,处死犯颜直谏的大臣。
    他也不敢说不顺耳的话了。
    “高翁,蔡伦何以名垂青史?受历代士大夫敬重?”
    李瑄明白一味奉承,终会遭到厌恶。他必然要帮助高力士做些什么。
    当初信安王李祎在外领兵的时候,宰相宇文融嫉妒李祎的功勋,对其进行污蔑。
    但机智的李祎通过高力士,将奏折递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后,直接将宇文融罢相,赶到汝州当刺史。
    而高力士属于明哲保身做到极致的人。他善于随机应变,观察形势气候,即便是最亲近喜爱之人,如果忤逆圣颜,面临倾覆败亡皆不予救助。
    李瑄需要与高力士加深关系,建立利益。
    因为高力士还是知恩图报的人,曾经高力士因小过被武则天赶出皇宫,无家可归之际,武三思府上的宦官高延福将其收养,所以他一直感念恩情,对武三思后人照顾有加。
    “文人所用之纸,皆出蔡侯。怎么会不感念他。”
    高力士不明白李瑄的意思,思索后,向李瑄回答。
    “如果天下寒士,所读书籍,皆因高翁。谁又会不感激高翁?”
    李瑄缓缓向高力士说道。
    “七郎说笑。”
    高力士摇头,只当李瑄说趣事。
    “高翁可知雕版印刷?”
    李瑄正色地问高力士。
    雕版印刷术起于唐初,但直到如今,并未普及,书籍还是以手抄为主,效率极低。
    自李隆基执政起,一次次要求大唐所有乡并置乡学。
    到开元二十六年,更是敕令“里别各置一学”。
    但想要将学院置于里,困难重重,其中书籍的获取,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盛唐学风很盛,“垂髫之倪,皆知礼让”,军中也多有识文断字者,但远远未达到所有良家子可以上学的程度。
    当今盛唐的雕版印刷只存在于长安、洛阳,还是以印刷佛经为主。
    “自是知晓。但雕版想印纸成册,需雕刻几十,乃至上百块木板,还要技艺精湛的匠人,耗时耗力。常有雕版在雕刻中损坏,前功尽弃。”
    高力士摇头说道。
    在二十年前,李隆基亲自御注《孝经》,并要求每家每户都收藏一本。
    当时高力士监督《孝经》的雕版,费多大力气,他最清楚。
    “若设立官吏,花费十年时间去培养匠人,书籍成册,绝非难事。”
    雕版印刷是必然要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是大势所趋。
    “圣人虽重视读书人。但天下书籍如南山的松树一样多,总不能是本书,就雕刻几套雕版?”
    高力士还是微微摇头。
    四书五经即便刻数百套雕版都无所谓,可以下发至郡县。
    但一套新的雕版诞生,需要重新考验匠人的手艺。
    “我想出一种新的印刷方法,高翁只要将新的印刷术弄出来,您就是如蔡伦一样的贤人。”
    李瑄吊到高力士胃口,趁机说出自己的目的。
    活字印刷术!
    年岁已高的高力士,不是无欲无求的人,他也在乎身后事,和自己的名声。
    而名垂青史,将美名流于世,是高力士最大愿望。
    李瑄要借高力士之手,将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普及。
    只印刷几种书,活字印刷效率比不上雕版印刷。
    如果印刷成百上千种书,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印刷的速度和效率。
    而且雕版印刷费时费工,一本稍厚的书,必定要几年时间雕刻模板。
    活字印刷灵活性更高,只要提前烧制活字泥,多备一些常用字,随时可以根据书籍内容排字,实在是生僻字,用木块雕刻后代替。
    以大唐如今的造纸业,可以大范围实施两种印刷术。
    “明日我不当值,会回兴宁坊府邸,届时扫榻以待,请七郎光临。”
    李瑄在出宫的路上,向高力士讲解活字印刷术,包括烧制活字泥的方法。
    这并非很难的手艺,只要有这种概念,很容易完成。
    高力士是聪明人,用李瑄口中的“活字泥”代替雕版,绝对可行。
    心动的高力士,邀请李瑄明日再商议细节。
    “明日必登门拜访高翁。”
    李瑄拱手回复。
    兴庆宫金明门前,李瑄准备告辞的时候,高力士突然抓住李瑄手臂,低声道:“圣人今日召见七郎之前,右相求见过圣人。他总会玩弄一些小手段,七郎有大智慧啊!”
    “多谢高翁提醒。”
    李瑄愣了一下,向高力士谢道。
    高力士微微点头后,转身回宫。
    李瑄在原地思定片刻。如果是李林甫向皇帝推荐他,一定用心险恶。
    “丰安军使会不会是李林甫的人?李林甫想让我如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一样,死在战场上?”
    也只有这一种可能!
    既然知道,对付丰安军使就太简单了。
    李瑄可以让李适之上书李隆基,将丰安军使调走,换一个军使。
    李适之兼职兵部尚书,有这样的能力。
    敲定主意后,李瑄骑马回左相府。
    李适之在前院徘徊许久,等待李瑄回来。
    他放心不下李瑄。
    见李瑄迟迟未归,若非李霅阻拦,他定要入兴庆宫面圣。
    “七郎,在宫中何如?”
    李瑄刚下马,李适之来到门口,迫不及待问道。
    李瑄没有在门口说话,而是拉着李适之回前厅。
    他将宫中的事,讲给李适之听。
    并告诉李适之,圣人封他为丰安军副使。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七郎正应这句古话。”
    入军即为一军副使,还是天子亲自考验,将来一定可以成为节度使,但李适之不免有些患得患失:“在战场上,不可呈匹夫之勇,为将者,指挥千军,排兵布阵,出奇制胜,这才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李适之一直反对李瑄从低级军官做起,就是怕李瑄跟愣头青一样,冲锋在前。
    纵然有关张的勇力,也不免马失前蹄。
    一军副使,辅佐军使指挥军队,不必要冲锋陷阵。
    “孩儿还要留着七尺身躯,做兼济天下的大事,怎会不爱惜自己呢!”
    虽与李适之的想法有些出入,但在离开长安之前,他不会反驳李适之。
    李瑄知道李隆基信赖勇敢的将领。
    当初李林甫劝李隆基任用胡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汉人多文官为将,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所以蛮夷没有被平息”。李林甫又夸赞“胡人骁健,哺育在马背上,天性勇猛,性情纯朴,如果感化他们,恩威并施,必使其忠心耿耿”。
    李隆基深以认同李林甫所言。
    “如此,为父便放心了。”
    李适之点头。
    “父亲,高翁告诉孩儿,丰安军副使很可能是李林甫推荐。”
    李瑄将这件事告诉李适之。
    “什么!”
    “老匹夫没安好心。丰安军使陈回光年前入京时来拜见我,当时我还信赖他。现在看来,陈回光一定是李林甫的鹰犬。”
    李适之勃然大怒。
    他身为兵部尚书,军使们入京,需到兵部向他述职。
    他以为陈回光从一个小卒,因战功而升任将军,会是一名宿将。
    因厌恶李林甫,使李适之此时对陈回光极为唾弃。
    “待七郎前丰安军,为父便将陈回光调回京,安排在兵部任职。丰安军还有一名副使,让他接替丰安军使的位置。七郎刚任副使,在没有战功的时候节制丰安军,会惹来非议,让圣人不满。”
    气消以后,李适之的想法,与李瑄不谋而合。
    “孩儿有自知之明。”
    李瑄没想过现在就掌握一军,但李瑄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李林甫玩弄权术的时候,一向诡谲而阴险,绵里藏针。
    连李适之都能识破,做出应对,李林甫不可能想不到。
    即便意识到不对,李瑄也会毅然北上。
    李林甫纵然智计过人,但他绝对想不到李瑄能通过一首《牡丹》,讨杨玉环欢喜。
    想不到李瑄会通过后世的见闻,得到李隆基倚重和信任。
    更想不到李瑄会为高力士带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专利”。
    还有就是,李林甫远远低估李瑄的武力。
    失败与成功的因素,也只有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