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宋朝谜团浮现,武进思索长远
作者:不翼而飞   熠世微尘最新章节     
    赵匡胤称帝后,首先平定了后周旧臣李筠、李重进的叛乱,巩固北宋在原后周辖境范围内的统治。在与谋臣赵普雪夜商讨后,他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
    对于来自北方的辽(契丹)、北汉以及西北党项等族的威胁,老赵并不担心,他派遣一批武将分别驻守沿边州郡,保障北宋无西北之虞。另外他又给辽南传诏要求武进出兵东京,牵制辽军主力,以尽力统一东南。
    对南面的荆南,老赵早已有吞并之心,由于荆南贡奉甚勤,暂时没有找到出兵的借口,贸然兴师动众,毕竟有损新建未久的赵宋政权形象,而且极有可能导致诸侯离心,甚至对将展开的中原统一战争产生障碍,此种局面有违老赵的初衷,但是,兼并荆南的意图已经不可动摇。
    为了实现尽早统一中原的愿望,老赵开始新的战略策划。
    赵普现在虽然不是宰相,其权限却已经接近了,尤其是为老赵提出的强干弱枝政策,为本来混乱和连续更替的中原最大政权的稳定起到了根治的作用,可以说是药到病除。说白了就是如何节制臣子的权力,削减节度使的实力。赵普不仅深得老赵的信任,还深受杜太后的器重,称他为“赵书记”。
    得了启发的老赵趁着慕容延钊、韩令坤进京述职的机会,当面将两人掌控禁军的权利直接剥夺,分派到外地做了节度使。石守信则接替了两人的禁军指挥权,成为侍卫司马步军指挥使。原因是石虽和老赵走得更近却从来都只认作部属,而不像慕容和韩与老赵是平起平坐的结义兄弟。
    其他手中掌握兵权的将领也逐步被削夺兵权,要么被任命为一方节度使,要么被安排了其他官职。中原最强军队的原周朝禁军现宋朝禁军就成了只有老赵自己才能指挥的皇帝私军。
    也是在这一年老赵的母亲杜太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老赵之父赵弘殷去世后,昭宪太后就成了赵氏家庭的一家之长,为了赵宋王朝帝业永固,她以参与和介入政治的方式给赵匡胤施加影响。赵匡胤正式登上帝位后,昭宪太后还多次亲自参与决策,同赵匡胤一道共同商议军国大事。六月初一,地位尊崇的杜氏在滋德殿病重,在弥留之际要求老赵起誓以后要将帝位让与其弟继位,还让赵普将这道誓言写下来藏在一个金匮里留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
    见这件事都安排好了,杜太后才放心去世,享年六十岁,追尊明宪皇后,葬于安陵,神位放在太庙附祭。
    已经身在辽南的武进从情报中得到杜太后逝世的消息,也得到了“金匮之盟”这样十分隐秘的讯息。为何老赵会如此痛快就答应了杜太后的要求,他不知道应不应该替老赵悲哀,因为十五年之后会发生在历史上宋初的第二个谜团“烛光浮影”,那时宋朝就要变了天。在这之前,武进相信老赵不会动辽南,之后如果赵二上位却没有任何把握。
    算一算也只有十五年,既要让辽南的战力一直领先于世,也要让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会因为懈怠而失了斗志,那无异于慢性自杀。当年决定追随世宗时为了在政权大变前利用好宝贵的六年时间,武进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仍未胜出半毫,最终仍未能挽救周政权于危机。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所在意的人终究得到了他的庇护,至少目前还能幸福生活在这片不受侵扰的辽南大地上。
    辽南地所在位置十分尴尬,既不在宋境范围又侵入了契丹版图,既不能被宋所真心接纳,又不可能融入与契丹、完颜或女直等游牧民族部落,就像汉堡中夹着的生菜叶一般,又菜又无味。要不是有些超出于这个时代的黑科技,想必早已成了各方砧板上的鲜肉。
    所以仅从求生的角度来考虑,改革辽南的军、政、司法已经迫在眉睫,要在第二代还没有形成上一代一样的顺天愿命的想法,给予他们新的信仰和追求。想要在短短十几年中改变一代人,难度之高不亚于上九天揽月,武进却不得不去尝试。
    崇文抑武是一条路,重视格物研究是一条路,启发民智也是一条路。单单选择其中一条是绝无可能的,要是能将这些有机结合并穿插在一起,辽南的未来仍有期待。
    偲婳公主从此变成了商人之女、辰州刺史徐凌年养女沈冰云,在按照礼制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礼后被武进迎娶到了武家。面上这是大都督纳妾,实际上却是相恋两世的这对恋人经历不少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新妇入门自然进妈最高兴,老武也喜不可支,武家终于可以开枝散叶,再不是一脉单传。正当大喜的时候,梅儿又有了喜,这可是双喜临门。
    武进和冰云的心思自不必说,此时欢喜就完了,再没有其他。
    柴符氏去了道观静修,因为是武进姨娘的原因,观里特意空出一处风景最好的独门院子安排,还特意收了几个女弟子侍奉。
    柴宗训便住在武家,平日去逐涛书院进学。他最喜欢格物却不喜好武技,立志要成为一名格物宗师,看透世间万理。
    神机军上下只知道大都督近来新纳了妾室,也跟着一块瞎高兴,因此多设了几场酒局被军法司宪兵队抓了不少人,大多被打了几板子以后放了,毕竟最近喜事多,谁也不想搅扰了大家的好心情。
    新造的两艘巨舰也在大庙岛附近巡游,一边练兵一边严查自中原派出的舰船,绝不许任何人登岛。参谋部又向大小庙岛增派了军队,尤其对各个工坊进行严密防控,决不允许任何生人靠近。如此防范就是怕武德司的探子钻空子上岛盗取技术或者图纸。
    辽南按照宋朝廷的要求生产各式火器并送往楚州,那里有专人接收。不过这些火器与神机军所使用的略有差异,射程和威力几乎少了一半,基本上就是几年前没有改进时的效能。这是武进为了防着有一天宋军渡海来平辽南特意设下的伏笔。不仅火器,弹药上武进也没少玩心思,爆炸物仍是黑火药,装药也不是足量。只要够宋军攻城拔寨就好了,既能减少生产压力又能防着以后用在自己身上。
    军司马和掌书记一直没有派来,情报上说有的大臣说是因为朝廷怕惹恼了武进减少火器供应量,也有大臣说这个职位太过危险又没什么好处,选了很多人也没有愿意前往的,所以暂时就搁置了下来。
    不管因为什么,反正是宋朝廷自己不派人来,武进也乐得不见。
    没过两个月,朝廷又来了诏命,一是问世子武赟何时抵京,二是要求增加火器产能。
    武进猜测这是宋朝准备对外用兵,需要多囤积一些火器和弹药。不过武进并不想多提供,更不能让爱子进京为质。索性回信称以前的匠作长年辛劳加上逐渐年迈,也没有可以接替人,因此制作数量和水准都有下降,现有产能已经是尽力。另外世子尚不足五岁,年幼又多病,实在不能远行。不若先将精力放在生产火器上,先完成了朝廷的任务才最重要。
    这就是半威胁半矫情了,但是朝廷碍于急需火器不好撕破脸,也就含糊其辞不再提了。
    就这样,宋朝廷拿着辽南提供的阉割版的弩车、弹射筒和早已被换代的陶制爆破弹训练新军,但是火器质量不错,也满足目前的需要,宋军还是公道地给辽南火器以好评。正因如此,向辽南派出军司马和掌书记便成了必须的事情。
    建隆二年八月,一艘官船自登州出海,船上两名穿着绿袍的官员,一人名叫贾里珩,另一人名叫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