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天不生李讲
作者:蒋万   谁是文仙最新章节     
    永福三十一年春。
    这段时间,青州城就好像被扮成了位即将出嫁的姑娘,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无一不是喜庆的红色。
    连最贫寒的家庭,为了迎接新年,都提前紧巴着手头,或是为孩子凑了一件新衣裳,又或是为孩子买了一双新鞋子。
    总之,青州城上上下下,红红火火,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气氛。
    连《长安报》,都应景的附送了一首登府作品《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么一首诗,将新年的气象尽数道尽,让不少人再度盛赞李讲的诗才卓绝。
    青州诗坛,偌大的位置,几乎被李讲一个人占据。
    可那些嫉妒的眼神再炽烈,也有苦难言,有心无力。
    金家本来打算,今年好好地操办一下除夕宴,将这些日子的晦气一扫而空。
    可等到了开宴的时候才发现,
    新年新年。
    偌大个家族,连一桌天资尚可的年轻人都凑不出,全都是老东西,叫什么“新”年?
    所以,他们又破防了。
    原本说是要“隆重操办”的除夕宴,一整场下来几乎无人说话,死气沉沉。
    在万家灯火,阖家欢乐的时刻,这样的氛围,多么的异常?
    除夕过后,一道惊人的消息从金家传出。
    金家家主,武院院长金太玄在宴席结束后亲口所说。
    “因血之辱,以血洗清!”
    这一句话,引发轩然大波。
    众院大比在即,很多人都猜测。
    金家这是在表明决心,李讲曾经在金家身上留下的血辱,必然要以他的性命作为代价来洗清!
    整个青州,有几个家族能有这样的底气,公然针对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
    也就只有金家了,他们对那位闭关已久的金家小太阳寄予厚望,认定了一个事实。
    只要金明耀出世,必然能够以横扫之姿,将颓靡中的金家拉起,力挽狂澜,直冲云霄。
    同时,青州还有一桩大事发生,与李讲有关,不过关系并没有很深。
    那就是,一个月前,《长安报》节选的一篇巅峰登府级别的诗作。
    经过时间的发酵,同样实现了层次跃迁,一举成为贯州级别的作品。
    这则消息一出,文道局势动荡,就连国外的一些势力,都投来了惊骇的目光。
    因为,这个发现,将彻底确定。
    所有的文道作品,均是可以通过传播来进行提升。
    这让无数世家,读书人都为之疯狂,仿佛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一时之间,大唐境内,竟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种诡异的情况。
    不少的读书人从家中走出,开始自费的印刷自己的代表作,在街头巷尾进行宣传。
    没办法,入流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对于一乡之地而言,能写出一首鸣县,便可以开办酒席,广而告之,进行庆祝。
    至于更高的登府,甚至可以作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因此,太多人眼热了,即便这种手段有点丢面,让很多读书人觉得放不开。
    但,依旧不妨碍有很多人跟着做。
    其中,老百姓又是最高兴的。
    因为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恍然发现,以往根本接触不到的作品,现在走到街上,甚至有人喜笑颜开地主动送到你手上。
    嘘寒问暖那都算服务差的了,有些不差钱的主,还会塞钱求你学习他的作品!
    这在以往,那可是想都不想的事情。
    而这种情况的发生,几乎可以把功劳,全部记在决定低价发售《长安报》的李讲身上。
    太多人在感慨了。
    “当圣师苏醒,见到李讲,道出执念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过,李讲这么快,就能做到传播文道!”
    一些年纪稍微大些的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曾经历过严冬酷暑,所以才深刻明白,这份生机勃勃的春天,有多么的难得,多么的珍贵。
    “李讲此举,绝对是青史留名的功绩,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说不定还真的能够做到,人人都读得起书!”
    青州文院,邱灵素,强昊等人都很兴奋。
    他们都是《长安报》的一份子,作为亲身经历者,那种荣誉感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明的。
    李讲,年纪轻轻,但却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开了大唐原本封闭的文道大门。
    里面的光,已经开始照耀到一部分人身上。
    而他们都坚定无比的相信,这扇大门,迟早会被全部推开,照耀在所有人的身上。
    这一日,石思源带着一个坏消息上门,满脸愁容。
    “李讲,不好了,除了青州以外,我们散落其他各州的分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针对。”
    他将一则信息在李讲面前铺开。
    李讲看到,面不改色。
    表面上看,这些文院出手的理由都很正当。
    但实际上,无非就是为了保护本土刚出的竞品,所以压制《长安报》。
    至于那些推出这些竞品,譬如《云州报》、《宁安报》什么的……
    无一例外,都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与底蕴深厚的世家的联手而为。
    显然,他们都看上了《长安报》带来的巨大收益。
    一方想要获得世俗的金钱,至于另一方,则更加想要借此推行自己的作品,掌握一条实力提升的道路。
    “无碍,他们成不了事。”李讲看了一眼便收回了目光。
    他需要将这些对手放在眼里吗?
    现如今,整个大唐,谁不知道这片市场已经姓“李”?
    任何此时进场的对手,都注定会被打上“模仿者”的标签。
    再者说,即便没有先机,光凭内容,李讲就有十足的把握,碾压他们。
    《长安报》,早已无敌!
    果不其然,时间过去,是金是铜,冲刷可知。
    很多报纸,不过硬着头皮与《长安报》竞争了两期,便以惨然的结果收场,宣告结束。
    至于颤颤巍巍坚持下来的,多数也只是勉强保持个盈亏平衡罢了。
    文道的风向标,还是掌握在李讲的手中。
    除夕过后,邱河,韩修业,许平秋等人来到李家赴宴。
    这一晚,三位长辈皆是喝了个酩酊大醉,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
    不知不觉中,他们早已不把李讲当做寻常的晚辈看待,而是以平辈论交。
    邱河一边往嘴里灌酒,一边迷迷糊糊地说:“李讲,你是不知道,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世家,现在找我们有多么勤快……”
    许平秋深以为然地点头,“这些人真是疯了,就是贴钱都要把老祖宗的文章送上《长安报》啊!换做以前,谁见过这种场面?”
    韩修业神情复杂,“真是君生我未生,君生我已老,若我那个时候有李讲的《长安报》,今天必然能走得更远。”
    “别说了,天不生李讲,文道万古如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