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贾琮,则正是从这些卷宗中,看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最明显的痕迹,就是有几个卷宗,罪官家里抄没的家产,实在是太少了些。
最少的一家,竟然只抄出区区几十两银子。
若说这些罪官竟然不贪财,那他徇私枉法,作奸犯科,图的是啥?
还有几综,是其他细节对不上的,都被贾琮火眼金睛看了出来。
接下来,贾琮就将这几个卷宗,交给锦衣卫,重点排查这几桩案件。
而这种有目标的探查,速度就会快上许多。
没几日功夫,就探查出来,这几桩案子,果然有猫腻。
都是巡查院那边炮制出来的冤假错案。
而那些被他们炮制的官员,都是和他们有仇怨的。
因为巡查院是独立的部门,并且职权极高,那些被炮制的官员,真是想喊冤都找不到地方。
看到这里,贾琮心里不由一沉。
果然,失去监管的权力,必然会走向失控的地步。
必须要给这权力,拴上缰绳才妥。
如今,倒是要先让他们知道厉害才是。
于是,贾琮便将这些案子,全部交给了锦衣卫。
锦衣卫和巡查院,本就相互监督相互制衡。
而锦衣卫那边,本就调查的清清楚楚。
他们一出动,自然便拿出确凿的证据,很快就为那些被炮制的官员翻案。
而其中七个犯事的巡查院官员,全部被斩首处死,其家人,也都被流放宁古塔。
并且,贾琮还命人将将他们的首级用石灰腌制好,然后传遍巡查院所有分部,最终会被送往总部。
希望巡查院所有官员,都能够引以为戒。
也让他们知道,他们权力,是有人在监管的。
若要胆敢滥用权力,必定会引来最严厉的制裁和惩罚。
而这些首级,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杀鸡骇猴的功效。
所到之处,巡查院官员,无不心惊胆寒,敬畏不已。
经过这一遭之后,各地的巡查院官员,行事作风,顿时收敛了许多。
再不复原先之嚣张气焰。
而接下来,贾琮正式给巡查院下达了第一个任务,那便是巡查土地丈量情况。
锦衣卫这边,已经查出许多地方官员在丈量土地的时候,隐瞒瞒报的情况。
不过,贾琮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将这些消息给巡查院官员。
贾琮还要检验一下他们的能力。
如果能力出众的话,便可以加以重用,可以直接提拔上来。
随着任务下达,巡查院开始忙碌起来。
这可是皇上第一次对他们下达任务,同时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次验证,由不得他们不郑重对待。
同时对巡查院来说,这也是一次证明他们能力的绝佳时机。
只要这件事情做的好了,必然能够脱颖而出,被皇上看到,以后飞黄腾达,不在话下。
接下来,在全国范围内,巡查院便是全面盘查起土地丈量的情况来。
这一次动静闹得极大,也让各地官员,都惶惶不可终日。
不过,有些事情,光有干劲是不成的。
就拿巡查院这一次的任务来说,空有一腔热血是做不成事的。
要么你要懂得如何丈量土地,还要有足够的人手,能够从全局,或者是某一地入手。
估算出大概的土地亩数,然后根据地方官员的盘查结果,进行对照。
而若完全不懂如何丈量土地,这种事情,便无从查起。
又或者,你懂得查人也是可以的。
只要能够查出他们暗中勾连世家、弄虚作假的真相,也能够定他们的罪。
而若两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案件也就无从查起。
贾琮并没理论这许多,而是在静观其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巡查院的调查结果,很快也汇报上来。
贾琮看过他们的调查结果,不由大失所望。
因为绝大部分的巡查院分部,都没能调查出什么结果来。
他们的汇报,只有并无弄虚作假等结果。
而这些结果中,还有被锦衣卫查出有明显弄虚作假情况的所在。
贾琮并不怀疑他们的忠心,当然,这里面也或许有和地方官员沆瀣一气的人存在。
但是贾琮相信,大部分官员只是平庸,而并非不够忠心。
然则,贾琮要的,并非是平庸的官员。
不过,所幸里面还是有一少部分官员,是有能力的,查出了地方官员弄虚作假的实证。
有一些,甚至是连锦衣卫都不曾查出来的。
这些人之中,有一些是通过计算得出来的。
还有一些是通过查人查出来的。
而其中有一个名字叫宋慈的官员,受到贾琮的关注。
因为这个官员,竟是从两方面入手的。
并且其思维之缜密,手法之老道,便是贾琮看了,也不由拍案叫绝不已。
宋朝有个提刑官叫做宋慈,是一个判案高手。
没想到,在华夏却也出了一个同名同姓的人,同样是个好苗子。
接下来,贾琮毫不犹豫地直接将宋慈提拔入京,命其担任巡查院侍郎一职。
并命其在巡查院中,单独成立一个巡检司。
巡检司专门负责在华夏全国巡视,并且负责巡查院官员的内部审核。
巡查院的职权实在是太重了,单单一个锦衣卫监督,贾琮还不放心,索性便再次成立了一个内部的自查的衙门。
而巡检司同样只向皇上负责。
宋慈从一个底层的小官,一跃成为巡查院侍郎,并且单独领导一司,直接对皇上负责。
这件事情,也大大刺激到巡查院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官员。
这才是上达帝听,一步登天啊!
这升官速度,简直如同飞升一般。
而这种升官速度,大约也只有开国时期才能见到。
但凡皇朝稳固下来之后,都不可能这般快捷。
而这种幸进之路,也让其他人,嫉妒到发狂。
他们也想得到皇上关注,也想幸进。
因此,这倒是再次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而接下来,贾琮又将锦衣卫调查出的情报,移交给巡查院。
接下来,华夏上下,许多地方官,都因为在丈量土地的过程中弄虚作假,而被罢官免职。
情况极其恶劣者,甚至还被捉拿入狱。
而这一来,也让华夏上下的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还有那些世家大族,无不紧张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丈量土地,皇上就大动干戈。
这位中元帝,是个杀伐果断的主。
这才登基不到一年功夫,已经杀了江南八大盐商,又杀了这许多贪官污吏。
到秋天,只怕还要杀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呢!
除非,那些士绅,都能乖乖的按照田亩纳粮。
只是,这种可能,着实不大。
他们不纳粮惯了的,乍一让他们纳粮,简直如同在他们身上割肉一般,他们又怎么舍得?
至少也要经过一番试探,不可能一开始就老老实实纳粮的。
……
这一日,贾琮找到皇后林黛玉,然后对她说道:“林妹妹,我准备在御花园中,开辟出几亩田地来。”
“在地里种植农作物,还有瓜果蔬菜等作物……”
贾琮还不曾说完,林黛玉便是笑道:“好啊,我虽然不曾种过地,却也十分向往这种田园生活呢。”
“这倒是有趣的紧,自己种出来的菜蔬,吃着也香甜。”
贾琮笑道:“林妹妹,我还没说完呢,这地,可不是让你们种的。”
“而是让平安等这些小家伙耕种的,到时候,我会寻人教他种地。”
“不但是种地,以后还要他学抽丝、织布等技能,要让他知道,一丝一卷,来之不易。”
“这样,将来等他登基之后,才能够体验民间疾苦,不至于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等话来。”
“并且,我准备留下家训,将来皇室子弟,自幼都要学习耕种。”
贾琮自然是十分重视教育的,他原本还想将皇子都送去民间,让他们亲自体验下民间疾苦。
不过如今年岁毕竟还小,再者说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因此贾琮便想着,先让他们在皇宫里面学习耕织好了。
林黛玉听了,也大加赞赏,欣然答允下来。
到了第二日,贾琮便命人在御花园中,开垦出二亩地来。
又请来积年老农,来教贾琮种地。
贾苍年纪尚幼,自然是不用他刨地的。
而贾琮准备在御花园中,拿出一亩半地来,种植地瓜、玉米、花生和土豆。
剩下半亩地种瓜果蔬菜。
一开始种的是花生,只需要他向刨好的坑里,丢两颗花生即可。
一开始小家伙还觉得新奇,兴致勃勃,玩的十分开心。
不过很快,天气便热了起来。
而小家伙很快就累了,因此便停下来,一屁股坐到地上,不愿意动弹。
贾琮便板起脸来,命他继续起身干活,不种完三分地的花生,不准他歇息。
贾苍不由大哭起来,然而贾琮不为所动。
贾苍又眼泪汪汪地看向林黛玉,林黛玉也转过身去。
无奈之下,小家伙也只好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继续干活。
等种完三分地的花生之后,小家伙直接累的瘫倒在地上。
林黛玉心疼地眼泪直流。
而此后数日,每一日,贾琮都要贾苍来种地。
每一天,都将小家伙累的不轻。
中间,小家伙还偷偷跑去向太后告状。
太后果然将贾琮叫去,狠狠训斥了一番。
贾琮耐心劝说太后,甚至连林黛玉都帮着劝说。
太后也不知不知理的人,也只好由着贾琮去了。
这一日,在种完三分地玉米之后,平安又热又累,不由委屈的抹起眼泪来。
贾琮将贾苍还有其他几个小家伙,都叫到一起来。
贾琮问道:“平安,这几日你种地,觉得累不累?苦不苦?”
贾苍连忙说道:“父皇,累,也苦,以后能不能不让我种地啊?”
贾琮认真说道:“平安,还有你们几个,都听好了。”
“你知道你平时吃的饭菜,都是百姓在地里种出来的吗?”
“如今你只种了这点子地,就喊苦喊累,而不知道,百姓要种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的地,他们难道就不苦不累吗?”
“而他们种出来的粮食,还要拿出一部分来,缴纳农税。”
“而你们所吃的粮食,全部都是百姓种出来的。”
“父皇为什么会让太子种地呢?并且不止是太子,等你们长大了,每一个,都要亲自耕种的。”
“父皇就是想让你们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让你们懂得民间疾苦,等以后……”
贾琮耐心教导着几个小家伙。
几个小家伙,似懂非懂。
不过,隐约间,却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半月功夫过去,两亩地,全部都种上了农作物和瓜果蔬菜。
而种地,可不仅仅只是种下去就完事的了。
种子发芽之后,还要去地里看苗。
有没有发芽的坏种,就要及时补种。
发芽之后,隔三差五的,还要去地里除草。
地里干了的话,还要提水浇水。
总之,太子贾苍,几乎每日都要去田里劳作半日。
而其他几个小家伙,也都跟在太子身后,帮太子干活。
种地是极为辛苦的。
种地之后,太子半日的读书,倒是比之先前,用功了许多。
毕竟,在经历过种地的辛苦之后,才会明白。
读书实在比种地轻省许多,因此,读书的时候,倒像是在休息一般。
日子一天天过去,地里的庄稼,逐渐长高。
贾琮命人盯着这里,防止太子偷懒。
他自己,却是没这许多功夫时刻盯着这里的。
这一日,贾琮正在御书房中批阅奏折。
却听到贾苍轻手轻脚的走了进来。
贾琮十分宠溺子女,几个小家伙来御书房,都是不用通报的。
贾琮内功深厚,小家伙即便再轻手轻脚,也瞒不过他去。
贾琮倒是好奇,小家伙怎么这会子来了。
他不由回头看去,发现小家伙手里,提着一个小小的篮子。
看到贾琮回过头来看着他,小家伙忙是说道:“父皇,这是儿臣亲手种出来的黄瓜,特意采摘了来孝敬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