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觉得这样分工很合理,分红则既新鲜又实在,能让全家人齐心协力,劲都往一处使,现在全家人都想把豆腐坊经营好,所以没有不同意的。
几个孩子,得知自己在豆腐坊干活还有工钱都特别兴奋,都争着、抢着干活。
尤其是文娟、文秀、豆苗、豆花几个女孩子,更是激动不已,她们以前根本没有想到女孩子还能上学,现在则更惊喜,在自己家的豆腐坊干活还能挣到工钱,而且和男孩子的一样多!
风灵儿的想的却是先按这个方法试验两个月,让哥哥姐姐们都参与进来,让他们都明白生活不易,白花花的银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想挣钱、想过上好的生活就要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等明年开春学堂开课后,孩子们都要上学,那时候所有的活都得大人们干了。
如果以后再经营别的生意,光凭齐家这些人肯定忙不过来,免不得要请长工、短工或者伙计来干活,到时候又是另一番光景。
豆腐坊开业的第一天,没敢多做,头天只泡了五十斤豆子,出了二百斤豆腐,本以为大雪纷飞之下,很多人都不愿出门,哪知道二百斤豆腐两个时辰就全部卖完了。
因为有前几天的宣传,镇上做生意的老板和掌柜们都想尝个新鲜,几万人的镇上,总有一些人是要出来办事的,那就顺便买两斤豆腐给家人尝尝鲜吧。
说实话,大冬天的,两文钱能买到青菜是不可能的,但能买到一斤豆腐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很满足。
刚到晌午就卖完了,大庆很快就算好了账,二百斤豆腐赚了四百文钱,看着一堆实实在在的铜板摆在面前,齐家人都很高兴。
大家这下子都有了信心,以前,一大家子一个月也挣不了这些钱啊!
空间里有金银无数,金钱现在对于风灵儿来讲只是一个概念,但她认为今天卖豆腐赚的这四百文钱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这四百文钱虽然不多,对于有钱人来讲几乎不值一提,但却承载了齐家一家的希望,有了这个手艺,无论这个天下谁当家,世道再如何变化,齐家的子孙总是能吃上饭的。
金山银山都有挥霍一空的时候,但一门手艺掌握在自己手里,是谁也拿不走的。
风灵儿现在不但希望爷爷奶奶能安享晚年,也希望齐家所有人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包括二伯娘和豆花。
因为家庭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棵大树,哪一个树枝折断了都是对大树的伤害。
她在这个世界不知道还有多少日子,所以她得为齐家的未来多做一些打算。
大庆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刨去原料和咱们的工钱,今天一斤大豆得了六文钱的利,今天卖了五十斤大豆的豆腐,赚了三百文,咱的工钱是不变的,明天泡一百斤豆子,卖四百斤豆腐,咱的工钱还是那么多,所以卖的越多,利就越大。”
对于几辈子都在黄土地里刨食、一天也挣不了十文钱的一家人来说,一天挣三百文钱真是太震撼了,现在有毛驴拉磨,也不需要人出多大力气,所以大人和孩子们都认为这钱挣得太轻松了。
但大人们心里都跟明镜似地,豆腐坊赚的钱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支付学堂先生们的束侑那是远远不够的,就按今天这个销售量算,得干半年才能赚够三位先生的束侑。
“明天再多做十斤豆子的,还能再多赚点,豆腐坊只是一个开始,咱家以后还要卖大棚菜、卖水果、卖茶叶、卖文房四宝……只要全家人齐心协力,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
大家听着风灵儿的话,虽然有些东西听得不大明白,但也都知道,齐家人从今以后可能真要靠自己的双手,告别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朝不保夕的生活了。
第二天,二百四十斤豆腐也是在上午就卖完了,如果不是提前给玄帝庙的香积厨送去了二十斤,估计和尚们又吃不上了。
第三天,三百二十斤也卖完了,晌午铺子关门之前还有不少人来买,见豆腐卖完了,有人就说第二日早点来买。
第四天卖了三百六十斤,其中三十斤是下午卖完的,卖完后还有人来买。
因为是冬季,蔬菜少,玄帝庙香积厨那边每天还想再多要十斤豆腐,而且齐家十几口子也要吃,根据这几日的销售情况,大家决定每日按四百斤豆腐的量做。
于是,从第五天开始,齐家豆腐坊每天都是做四百斤豆腐,到下午申时过半时基本可以卖完,即使卖不完也在酉时之前打烊关门,剩余的留着自己一家人吃。
每日四百斤豆腐就要消耗一百斤大豆,镇上的那家粮铺早就满足不了齐家豆腐坊的需求量了,半个月后,齐文理几乎天天都要赶着马车跑到各个村庄上去收购大豆。
大豆产量不高,还是当地大部分家庭食用油的主要来源,而且在寒冷的冬季,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大豆泡发黄豆芽,和大白菜、萝卜一样,是千家万户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之一。
一场大雪过后,天寒地冻,路滑难走,况且昼短夜长,齐文理一天下来也收不了多少大豆,比在豆腐坊干活辛苦多了,但再辛苦他都不怕,就怕豆腐坊断了大豆啊!
豆腐坊刚开业不久就遇到原料短缺的问题,这是风灵儿和所有齐家人事先都没有想到的。
大伯专门到镇上的粮铺去问了,粮铺掌柜说现在天寒地冻的,路上不好走,他们在春节之前都不打算冒险到外地去倒腾粮食了。
风灵儿本来想看看如果没有她的“特异功能”帮忙,齐家人是不是能够解决豆腐坊经营中的所有问题,但眼看着家中库存的大豆还有四五百斤,只够维持几天的量了。
齐文理这几天把方圆几十里的村庄都跑遍了,镇上粮铺里的大豆也被齐家清空了,风灵儿跟爷爷奶奶和大伯商量过后,决定年前再去南方采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