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让哥哥姐姐都读书识字
作者:幻花镜   上天入地小神凰之无限空间最新章节     
    小灵儿的大姑和小姑最后还是住了下来。
    风灵儿看两位姑父阴沉的脸在他们的孩子每人得了一两银子后立刻晴朗起来。
    “秀云,你就在这儿多住几天吧,陪陪俺大爷大娘,等过几天我来接你。”大姑父如是说。
    “秀梅,我不能在二老跟前伺候,你就在这里住几天,也替我尽尽孝吧。”小姑父这样说。
    风灵儿看小姑父临走时把小姑母拉到一边说悄悄话,风灵儿正好离得不远,她的耳朵又特别尖,只听小姑父说道:“凭啥都是三个孩子,只给咱二两银子?”
    小姑母生气的声音传来,“你没听俺娘说吗?这是给孩子们补的前几年的压岁钱,谁来就给谁,婆母不让大庆来,怎么给他?”
    “那好,过几天我和大庆一起来接你,到时候万一师母忘了给大庆,你可得提醒一声。”
    哦?风灵儿有些诧异,小姑父和爷爷竟有师徒之谊?
    如果他真是爷爷的徒弟,但还那样不顾师徒之情欺负小姑姑,那这个男人可真不是个好东西!
    两个姑母家最小的孩子都哭闹着不愿意走,但他们的爹都惦记着他们手里的银子。
    在岳家不好意思当面没收,于是就不顾俩孩子涕泗横流哭的凄惨,都硬拉拽着上了各自的板车,急匆匆地走了。
    两位姑母都不好意思要风灵儿的银子,风灵儿无奈,只得把银子给奶奶,让奶奶再转交给她们。
    最后,两位姑母各自收了十两银子,再也不敢多要,她们表示,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有了这十两银子傍身,她们心里瞬间踏实了,惴惴不安的心也渐渐放松下来。
    家里米、面、粮、油一应俱全,家后地里有自家种的菜,两位姑母住在家里花不着一个钱,父母兄弟和侄女的关爱让她们身心愉悦,姊妹俩想想婆家那两个火炕,真是不想回去了。
    下午,两个姑母和大伯、二伯一起去了镇上,一是去送风灵儿和爷爷奶奶回玄帝庙里去,再则姊妹兄弟想一起陪爹娘逛逛街,陪小侄女买些东西。
    风灵儿知道俩姑母都学会了奶奶的一手巧活,裁剪、缝制衣裳方面都是一把好手。
    她一直想给全家人添置些新衣,但镇上裁缝铺里的成衣她不知道合不合身,原先担心爷爷奶奶和大伯不喜,她就没敢乱买。
    现在好啦,两个姑母本来还担心自己在家里吃闲饭会惹得二位伯娘不高兴,现在看风灵儿给她们安排了这个活,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大伯和二伯拉着两辆车,爷爷奶奶坐在车上,风灵儿和姑母们都想逛逛,不愿意坐车。
    风灵儿发现俩姑母都没有裹脚,她很纳闷,就问俩姑母道:“为什么奶奶的脚那么小,姑姑您们的脚都不小?”
    “那是你爷爷奶奶心疼我们姐俩,不让我们裹脚,你看文娟、豆苗她们,都没有裹。”
    “咱家不兴这个,你奶奶小时候生活在南唐,那时候流行女子裹小脚,但后来南唐被灭了,几个短命的朝廷都没有这规矩,这些年女孩子都不裹小脚了,咱都有福啊!”
    哦,原来是这样。
    但风灵儿听那个奶奶说过,华夏在新中国之前的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里,都盛行女子裹小脚,那是对女子的不公,对生命的摧残……
    不知道此时距新中国有多少年,往后多少年又开始流行裹脚?
    大姑和二姑对布料的品质和花色都比较了解,在她俩的指导下,风灵儿给家里所有人都选了两身布料,也给两位姑父和表哥表姐们各选了两身。
    听说做这些衣裳得占用大姑、二姑一月有余的时间,风灵儿就又采购了几匹厚实的棉布和十几斤棉花,央求姑母们再给全家人做些棉衣、缝制些棉被。
    风灵儿说两位伯娘的手艺都不如大姑和二姑,就请她俩多教教大嫂子和几个侄女,希望两位姑母不吝赐教,什么时候教会了徒弟什么时候再说回婆家的事。
    两位姑母明白小灵儿这是在宽她们的心,想留她们多住些日子,她们也想和婆家那些势利眼的狠心人较较劲,既然娘家人要给自己出气,她们自己也要珍惜机会,为自己的后半生努力。
    风灵儿每次都积极付账,不让任何人抢了她的大款角色,她认为这三十几两银子花的值,全家人都满意,皆大欢喜。
    一直到黄昏,兄弟姊妹四人才把父母和小侄女送到玄帝庙里,拉着两车的吃穿用度,几人走在回家的路上,都感念父母和小侄女的一片心意。
    要是小弟和弟媳依然健在该有多好,为什么人生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
    回到菜园的祖孙三人晚上只想喝点稀粥,于是爷爷烧火,奶奶淘米下锅,几人坐在草棚下唠家常。
    爷爷奶奶商量,要把家里的房屋好好修缮一番,最好再盖几间东屋和西屋,这样几个外孙如果都来了也能住得下。
    风灵儿却在此时想起了龙州大陆的奶奶,她的那个奶奶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她无论何时都希望孩子们能接受教育,让孩子们脱离文盲、走出愚昧。
    “爷爷、奶奶,您们有没有想过,让哥哥姐姐们都读书识字?”风灵儿看着爷爷和奶奶问道。
    “咋没想过?你大伯还上过一年私塾,后来世道开始乱了,就没接着上。”
    “咱庄上的小孩都是在哪儿上的学?村里现在没有私塾吧?”
    “早就没有了,村里就有两个孩子上学,一个是跟亲戚在外地上的,还有一个住姥娘家,就在这镇上的私塾里上。“
    “请一个私塾先生一年要多少银钱?”
    “你大伯小时候,咱村里有个蒙学馆,是附近几个村庄合办的,先生是两个老秀才,一个月一人八百钱,加让节礼和其他杂费,一个先生一年得十二两银子。”
    “我记得那时差不多有六十个孩子上学,每个孩子一年的学费是二百文钱。”